李丽丽 唐海龙 夏华荣 记录整理 摄影:明会 少冬
内容转载/修改自:https://mp.weixin.qq.com/s/tHD4U0btEGLpo6WIZwdayw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的新加坡校友会共同主办了一场名为《中美博弈下的中国经济形势展望》的公益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经济研究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博士主讲,超过200位社会各界嘉宾出席。顾博士擅长城市发展与全球化战略,也是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基础设施、政策与发展杂志》主编。在问答环节中,顾博士深入探讨了与会者关心的话题,并引起了热烈反响。
吴木銮博士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会长李卫国先生、北京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会长于岚女士和新加坡清华校友会秘书长莫家周先生分别致辞。活动现场记录了许多精彩瞬间,并总结了顾博士的观点和看法,重点关注全球化和国际地缘政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顾博士表示,当前全球化的非经济因素,如地缘政治等,正在严重干扰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政治和安全考量也引发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在中国经济方面,顾博士指出疫情影响是主要因素,而一些政策调整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表现。

莫家周秘书长代表张明会长向顾教授赠送有清华特色的纪念品。

参加讲座的部分清华校友与顾教授合影。
为与更多人共享此次活动,我们简要记录了活动精彩瞬间,重点总结顾教授对大家共同关心话题的一些观点看法,期望对读者有所裨益。(以下内容纯属主讲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校友会立场):
➢当今世界各经济体的关联性更加密切,个体经济决策也深受世界宏观影响。全球化与国际政治大势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当今世界面临两大挑战, 一个是反全球化思潮, 一个是国际地缘政治的分裂。全球地缘政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态势,有人称其为“新冷战”时代。
➢经济全球化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达到巅峰,但是国家间和国家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均匀,成为了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矛盾。资本和技术易于跨国动性,而一些低端产业相对流动困难,全球化给资本和技术所有者带来更多收益。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使蓝领阶级受损较多,贫富差距变大。
➢我们过去所熟悉的经济全球化已寿终就寝,正转向两个“半球化”的方向发展。当生产要素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时,经济效率最高,所以从效率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最优选择。然而,当前的全球化受到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的严重干扰,生产要素不一定能够在全球自由配置,政治和安全考量引发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与离岸外包强调经济效率相比,近岸外包更强调供应链的韧性,而美国不久前推出的友岸外包则是将意识形态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之中。
➢中国经济近几年持续低迷,疫情影响是最大的因素。一些政策调整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表现。2022年,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持续失速:1. 其他国家疫情管控措施提前放松,促进了中国以外地区供给的增加,因而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弱。长期看,中国产能过于庞大,外在购买力无法持续消化,同时外在购买意愿也由政治因素而有所降低。2. 投资动力不足,房地产受到抑制,地方财政赤字过高,民营资本投资信心受到压抑。3. 居民消费活动因疫情防控而急剧下降。
➢中国重新放开之后,经济将有会确定性的恢复,PMI提升较快,促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开始发力,政策上又回到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轨道上,各级政府拼经济的势头很猛。主要的挑战是稳定预期,特别是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以及解决近三年累积的就业问题。就业稳住了,才能有收入去拉动消费。
➢中国经济面临主要挑战来自于国际地缘政治。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以及中国如何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调整国际化战略,特别是如何主动地在全球进行产业转移和供应链布局,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中长期经济表现。加快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与新加坡和整个东盟的合作,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在讲座的观众互动问答环节,现场观众通过扫码提问和举手提问相结合的形式,对部分问题进一步展开了探讨,节选如下:
Q: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民营企业如何重拾信心?
A: 重拾信心需要时间,要加强全面的法律保护, 特别是产权保护,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提高可预期性。在执行层面要打造更亲商的环境,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通过完善市场化改革,繁荣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Q: 中国在东盟产业链布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 利用好现有的RCEP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等平台优势,特别是发挥好新加坡的杠杆作用,撬动中国企业在东盟的发展。新加坡在融资服务和专业服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许多在东盟的基础设施等投资项目都是借助新加坡公司的服务完成的。中国将产业链在海外布局时,不仅要看当地生产要素的成本,也要注重生产效率的高低。既要注意硬件投资, 更要注意与当地沟通等软件建设, 从当地需求的角度考虑产业链布局。
Q: 一带一路如何进阶发展?
A: 早期以基建为主,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是进一步开发的前提。现在,产业园和城市建设成为重要的延申。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建设,如何推动绿色发展,如何解决当地就业和实现包容性发展, 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关键点。
Q: 中国与东盟尤其是新加坡的未来合作前景如何?
A: 东盟在人口和土地面积上接近中国的一半,中国-东盟合作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更可以加强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东盟的产业整合将为东亚乃至更大范围的亚洲产业整合提供支持。中国与东盟大部分国家具有相近的发展水平,面临类似的发展和增长模式转变的挑战,这提供了长期合作的基础和增强了互补性。我们已经看到东盟在中国的产业转移中受惠。
Q:台海局势的走向?
关于台湾局势,顾教授特别补充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台湾真正出现热战的可能性很低,主要是中国大陆一向来是持谨慎和平的立场。虽然有些国家想通过台湾问题扰乱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中国还是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抑制台独势力。从这个方面来说,台海问题上中美会有很多交锋,但基本面还是会以非热战的方式进行。这个因素对台海两岸,亚洲乃至全球的发展至关重要。热战肯定是最差的选择。